对于我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到6.9%,外界的普遍反映是“超过预期”。美国《福布斯》杂志据此发文称,只要中国维持目前的相对增长优势,上升的步伐将不可阻挡。“中国的经济奇迹没有结束,而是进入第二阶段。”
这篇文章写道,“此前,从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情况如此之复杂、历史如此之悠久的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据此推断,所谓的“中国奇迹”的“第一阶段”,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30多年。
然而,经过“第一阶段”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从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出现增速回落,平均增速降至6%到9%之间。一些人宣称“中国奇迹结束了”。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认为,“中国奇迹”远未结束,而是进入到“第二阶段”。
按照该文所说,与“第一阶段”显著不同是,在“第二阶段”,中国政府不再只关注速度,而是“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寻求发展”。这其实是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总基调的理解。文章认为,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着力做的,是“努力将中国经济从侧重低端制造和出口转向更成熟的经济发展推动力量”。很显然,这一表述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的“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及目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杂糅理解。
尽管这篇文章并没有明确指出“更成熟的经济发展推动力量”具体是什么,但从文中“通过致力于现代化增长的四大支柱——消费、科技、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中国将推动其经济增长奇迹转型和继续发展”的表述可以推知,这个力量必定包含一个关键因素——质量。
事实上,《福布斯》去年刊发的一篇名为《中国制造如何变得越来越酷?》的文章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中国,消费者信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尊敬的中国品牌不断涌现,它们中的很多不仅追赶上了外国对手,甚至还成功超越。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在智能手机等消费品领域,62%的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国产品牌。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品牌在质量上进步飞速”。
质量成为“中国奇迹”进入“第二阶段”的内在推动力量,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不过,就目前情况看,质量的推动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以“消费”为例。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大量购买海外高端消费品,凸显了我国消费品质量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而生产型消费领域的问题更突出。长期以来,我国重大设备生产的母机、高端医疗仪器、高级精密仪器以及核心元器件等主要依靠进口,这不仅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安全。
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质量潜力,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按照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提升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既抓当前,更谋长远。通过抓质量提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发展效益,最终推动“中国奇迹”进入“第二阶段”。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