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运开始后,高铁盒饭一度引发争议。北京铁路局管辖的京铁列服公司餐饮加工配送基地(简称高铁配餐基地)日均生产供应1.5万盒快餐盒饭,春运期间日均则达到1.8万盒。高铁盒饭的价格是否合理?生产过程是否卫生?为此千龙网记者来到高铁配餐基地,实地采访了“盒饭君”。
问:现在有15元的套餐,还有45元的套餐,价格为何会如此悬殊?
盒饭君:我们现在有5个价位16种盒饭,简单的说就是菜品的丰富性不同,45元的有主菜和副菜,更注重科学营养搭配。而且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也不尽相同,“我们”高铁盒饭分为两大类,一种就是像“我”这种的冷链盒饭,另外一种就是常温链盒饭。在0℃至10℃的温度下,“我”的保质期只有72小时,而常温链盒饭的保质期可达6个月之久。在高温杀菌的前提下,真空快速冷和速冷分别传送包装,二次冷却后,再进行真空充氮封盒。
问:怎么保障食品安全?
盒饭君:运来的一切蔬菜和肉类都是品控化验中心进行过抽样调查的,她们会对蔬菜进行农药残留的化验等,不仅如此,还会对半成品、成品留样,进行出厂感官和微生物检验,以确保“我们”都是合格产品。
而且每一位进入生产车间的工作人员,都要穿上统一的白大褂,戴上头罩、口罩,穿上鞋套,进入一间”风淋房“再次消毒,吹掉身上的浮沉和毛发后,也才仅仅达到能够隔着玻璃窗观看的程度。每一次进入餐品车间前,都还要进行二次消毒,在次氯酸钠100mg/L(84消毒液)的浓度中中泡手泡靴的时间不少于30s,才能跟“我们”近距离接触。
问:是否像“大食堂”一样做饭?有何区别?
盒饭君:嗯,不太一样。首先在餐品车间你只能看到几个白衣白帽“全副武装”的人员在制作。其次虽然也是批量生产,但并不能仅凭师傅的经验操作,尤其是在调料方面,配有精准的配料表。就米饭的生产而言,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淘、蒸、冷却,整个过程大概30分钟,当然,生产线上的5、6名工人也需要对其进行分装,以加快传送带的运转。
“大食堂”里的是大锅饭,而“我们”是由不同生产线组合起来的,比如肉类的菜品需在蒸汽锅中进行烹制,蔬菜类的菜品有专门的煤气锅,还有油炸类食品专用生产线,烧烤类专用生产线等等。而且就像“我们”冷链盒饭吧,在所有的食材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迅速降温,才能在进行接下来的分装,塑封等过程。
在“我们”被封装完毕后,都要经过重重检查,像重量检查、金属检测及X光异物检测,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有资格被配送到高铁上供应旅客呢。而且在一切包装完成后,我身上就会有特定的喷码,就像我的身份证一样,如果我有什么问题,根据这组喷码,就可以追溯到制作小组,明确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不过由于春运期间的旅客来自天南地北,有时候的确众口难调。配餐基地的研发人员也通过旅客的反馈意见,不断对“我们”进行改良,以期满足旅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