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在某品牌实体店看上一款标价759元的短靴,然后登陆该品牌网店,发现“双12”优惠折后价为529元,于是就在网店买了一双。可收到货后,她感觉鞋子的皮质不如实体店,而且要薄一些。当她向网店反映这种情况时,却得到这样的答复:网店出售的是网上专供款,不在实体店销售,进货渠道不同,质量也有差别。
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像李女士一样,被“网上专供”低价吸睛却遭低质伤心的“剁手党”,实在不少。不过,吃了“网上专供”的亏,似乎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网上专供”本来就意味着减配或者质量缩水,这差不多已经是行业潜规则了。
当然,商家不会承认这是潜规则,在他们看来,这是经营策略。有厂商解释称,不能把网上专供等同于减配,更不能说成是质量缩水。因为这种商品一般只针对线上这个渠道,厂家会根据线上特点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推出“网上专供”或“网络定制”版。这种商品基于网购大数据分析,比如厂家采用天猫的数据,分析顾客喜欢的功能、颜色等特点进行辅助决策,最终形成专供版时会与线下版有所不同。既然人们都认同了网购产品价格低这个先决前提,那么网上专供版产品的“不同”,必然会在功能、配置、材质等方面有所体现。比如,有的产品原先设计有20项功能,但数据显示消费者常用的只有10项,那么产品就可以进行聚焦,定制时就优先突出这些功能,体现差异化。所以,网上专供产品都是刚需的、实用的、高性价比的。
从厂商角度看,上述解释不无道理,而从消费者角度看,如果“网上专供”产品仅仅是因为更实惠而进行减配,他们可能并不会多么反感,但问题是,“专供”这事得让他们清楚,而事实上,不少商家并不明确告知这一点,消费者以为是以优惠价购买到了与线下一样的同款产品,而对比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因此对厂家和网店产生反感就是必然的了。而事实上,一些厂商不但不明示“专供”,还故意隐瞒这种情况。有调查发现,一些线上线下产品品牌相同,价格一致,看起来也没什么区别,但进行专业检测其品质差异就显示出来:线下边框较窄,线上较宽;线下为钢化玻璃底座,线上则为塑料底座;线下做工精细,边缝严实,线上做工较糙,接缝不严;线下螺丝内置,线上螺丝外露。线下线上售价相同,但其实际成本却相差数百元。
这种情况就提醒那些“抄码族”(即在线下挑选商品,记下型号货码,然后再到线上购买的消费者),一定要倍加小心。即使长得再像,实际上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因此在购买时应仔细核对产品型号。在“网上专供”这事上,有些品牌还算是比较讲原则的,它们一般会明示“专供”,即使不明示,也会对线上线下产品标示不同货码,以免消费者搞错。像美特斯邦威、阿迪达斯、耐克、新百伦等品牌,在其天猫旗舰店很少能找到与实体店重合的当季新品。